华体会

咨询热线:0411-6306530

首页 > 新闻动态

十六载太马,一张城市名片的锻造之路

发布时间: 2025-10-08

太原马拉松赛,圆满结束了第十六届赛事。  从最初几千人参赛,到如今超16万人报名、4万人中签,太马不仅成为中国马拉松“双金赛事”,更成为太原市一张闪亮的“城市名片”。这张名片背后,是一场凝聚全城之力、精细至一杯水、一个纸杯的庞大系统工程。  9月21日,山西晚报·山河+记者专访太马组委会竞赛部负责人、太原市体育局副局长张长青,深入了解赛事背后的组织与战略布局。  一张名片的重量:健康、经济与软实力  “体育赛事的功能很多,首先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。”张长青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。从第一届的8000人到如今4万人的规模,太马见证了市民健身意识的觉醒和社会经济的发展。跑团数量从无到有,至今已有大大小小几千个,“这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”。  太马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样显著。2024年赛后绩效评估显示,赛事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.71亿元,带动间接经济效益3.41亿元,总计超过5亿元。  更重要的是,太马已成为展示太原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。赛前,在太原市区核心商圈、交通枢纽、户外大屏,均上线“太马氛围”,让远道而来的跑友们不仅有奔跑的热情,更有关于这座城市的温暖记忆;赛时,赛道边设置了40余个为选手打气鼓劲儿的加油站。而参赛包更是涵盖竞赛、美食、加油、文旅四大品类,为世界各地跑友留下属于太马的记忆与味道。  值得一提的是,16万余名选手(含未中签)在赛事期间可免费游览太原8个景点。赛时,太原地铁1号线、2号线专门提前首班发车时间,所有参赛选手可免费乘坐地铁、接驳公交车。  这些人文关怀和服务细节,无形中提升了城市的软实力和吸引力。  太马不仅拉动经济、带动消费、提升城市窗口形象,还增强了市民的健康意识,成为城市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。“对我们市民来说,提起太马,都有一种自豪感。”张长青说。  全城动员:一场马拉松,一座城的调度能力  一场马拉松,很多人看到的是赛道上奔跑的身影和完赛的喜悦,而这些背后是由众多数字搭建的复杂而庞大的保障体系。  “你知道我们设置了多少移动厕所?1077台!”张长青透露,仅起点就放置600多个移动厕所,符合中国田协每六七十人一个厕位的标准。此外,赛事物资数量庞大,500毫升装饮用水26万瓶、饮料11万瓶,还有7.5万根香蕉、800斤葡萄干、5万支能量胶、3.4万支士力架、3.7万个小面包、5.9万个巧克力、4.2万包盐丸,以及66万个一次性纸杯——每个补给站相隔一二百米,志愿者将水倒半杯递给跑者,既保障饮水,也尽量减少浪费。  太马的成功,离不开多个部门的协同作战。据了解,太马组委会成员单位就有70多个,涵盖公安、交通、卫健、城管等多个系统。组委会主要分六个工作部门,包括综合协调部、竞赛部、宣传推广部、医疗保障部、安全保卫部和绩效评估部。由市体育局主要协调的竞赛部,就设了7个组,其他各部也是分工详细。  比如交警部门,去年太马赛道调整历时数月、版本迭代多次,交警部门需要与组委会共同规划合理的赛道路线;国际丈量员提前一个月进行夜间丈量时,交警要全程保障、通宵作业;赛事期间,交警要采取分段分时交通管制,最大限度减少对市民出行的影响。  交通运输部门,则要调动上百辆公交车,用于起点集结和终点疏散、以及前往各高校接送志愿者等。太原两条地铁线专门调整运营时间,服务参赛选手。  医疗保障更是严阵以待。市卫生健康委、红十字协会、天龙救援队及第三方医疗团队共同参与,沿途设置28个医疗站、40辆救护车,配备移动AED60组、可视化终端42台以及定点救护力量,甚至引入定位系统,确保及时救援。  一场马拉松比赛,人员投入同样惊人。600余名裁判员,5000余名志愿者,700余名医疗保障人员,还有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:城管部门提前修整道路、布置环卫力量,市委宣传部负责宣传推广和舆情监控,还有气象等各个行业的保障……这一切,都由市委、市政府统一协调调度。  太马前夜,有的人半夜12点下班,有的人凌晨一点上岗,有的人通宵,很多人清晨四五点就到了现场。  马拉松赛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,需要多个部门的精密配合才能顺利完成,也考验着一个城市在大型赛事中的动员与组织协调能力。  科技赋能与文化融合:太马的创新与温度  除了传统组织工作,太马也在不断尝试创新。今年赛事引入北斗定位系统、可视化急救平台等科技元素,提升赛事体验和安全性。开赛前一天,还有人形机器人欢乐跑为赛事预热。  文化更是太马的灵魂。奖牌设计融合十二生肖、古晋阳八景等元素,今年还推出“破三勋章”;参赛服和主视觉以蓝、白、红、金为主色调,分别象征蓝天白云、火热生活和丰收季节。选手从五一广场出发,纯阳宫、首义门、督军府、博物馆……一路抬头就能看见历史,这就是太马的文化底气。  面对全国马拉松赛事日益激烈的竞争,太马坚持稳步优化的发展策略。近年来,赛事逐渐增加全马和半马人数,压缩迷你跑规模,既顺应高水平赛事趋势,也回应跑者需求。  与开承体育合作十年,政府与市场的高效配合,成为太马持续成长的重要保障。即便在特殊时期,太马仍坚持举办小规模线下赛事或线上赛,运营公司承担了大部分亏损,体现出企业的责任与担当。  太马是太原的城市马拉松,每年都在逐步完善,这是一个长期的演练过程——对城市的演练,动员能力的演练,调动能力的演练,协调能力的演练。  未来,太马将继续深化“体育+文旅+科技”的融合,拓展赛事IP,推动全民健身,十六岁太马继续向前奔跑,持续为太原注入活力与魅力。  正如张长青所言:“这是一座城市的马拉松,更是我们共同的故事。” 山西晚报·山河+记者李霈霈

选手从五一, 协每六七十